当“中国天眼”捕捉到一束神秘窄频电磁信号的消息传来时,正在喝水的李先生差点打翻杯子——这个画面或许能代表许多人对宇宙未知信号的典型反应。这束与自然天体辐射特征迥异的信号,正引发科学界一场关于“技术痕迹”与“地球干扰”的激烈辩论。
北京师范大学某研究团队在初步分析中指出,该信号的频谱特征与自然天体辐射的宽频信号存在显著差异,其狭窄频带特征符合“技术痕迹”的理论模型。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随即提出质疑,认为需要优先排查地面雷达、低轨卫星或5G基站等人工源的干扰可能性。这种学术分歧在射电天文领域并不罕见,却让公众对“外星文明信号”的想象持续发酵。
在信号分析过程中,科学家特别关注1.42GHz附近的“水洞”频段。这个由氢原子(21cm线)与羟基(18cm线)辐射重叠形成的频率窗口,被视为寻找外星文明的“黄金频道”——因为液态水是已知生命形式的必要条件。但剑桥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指出,这种假设可能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偏差:“如果某个文明使用中微子或引力波通信,我们现有的探测手段就像用渔网捞量子。”
为排除干扰,FAST团队正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该算法能识别98%的已知干扰模式,但对新型人工源或未知自然现象的判别仍存在局限。有学者提出更具突破性的设想:在月球背面建设射电望远镜阵列,利用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彻底屏蔽地球无线电污染。不过这项耗资数百亿美元的计划,目前仅停留在理论论证阶段。
在磁星研究领域,科学家曾有过类似经历。2020年,快速射电暴FRB 200428被证实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1935+2154,彻底推翻了此前关于外星飞船推进器的猜测。但本次信号的脉冲结构与磁星爆发存在本质差异,这给“自然解释”留下了不确定空间。正如麻省理工学院 SETI 研究中心主任所言:“我们既不能排除外星技术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地球自身的复杂性。”
这种科学上的谨慎与公众的热切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社交媒体上,“外星人问候”的词条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而学术期刊的预印本平台则堆积着各种假设模型。当被问及是否希望信号来自外星文明时,FAST首席科学家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更渴望找到确定答案。但作为人类,我必须承认,那个‘你好’的想象确实让人心跳加速。”
目前,信号溯源工作仍在持续。团队正与欧洲低频阵列(LOFAR)和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ASKAP)开展联合观测,试图通过多频段交叉验证锁定信号源。这场跨越国界的科学协作证明,在探索宇宙未知的道路上,人类终究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