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两年后,芒果台经典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以第八季姿态回归大众视野。这档陪伴观众走过七个春秋的“国民综艺”,此次将拍摄地迁至水乡乌镇,原班人马悉数回归却引发两极评价。首期节目因过度聚焦话剧排练、广告植入生硬等问题遭遇口碑危机,但后续通过调整内容节奏逐渐找回熟悉韵味,折射出慢综艺在创新与守成间的艰难平衡。
节目首播即陷入争议漩涡。制作方试图突破“乡村种地”框架,引入“戏如人生”主题,设置剧本围读、户外公演等环节。然而长达一小时的集体读剧本场景,配合黄磊大谈戏剧节的桥段,被观众批评为“乌镇戏剧节宣传片”。更令老粉失望的是,往季标志性的自给自足劳作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点外卖、发呆等敷衍环节,连“劳动换食材”的基础设定都消失殆尽。生硬的蚂蚁保、绿源电动车广告频繁插入,进一步消耗观众耐心。
核心嘉宾的表现也引发讨论。黄磊频繁输出人生哲理的“教师模式”、何炅刻意捧场的互动方式,以及彭昱畅、张子枫缺乏主见的表现,被指与前两季刘宪华活跃气氛时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有观众直言:“现在更像话剧工作纪录片,尴尬感溢出屏幕。”首期节目收获大量差评,豆瓣短评区充斥着“失去家的温度”“田园初心不再”等批评。
转机出现在第三期。当黄磊重新掌勺、何炅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再现,采红菱、踩缝纫机等生活场景勾勒出闲适画面,配合陈赫的“笑点担当”回归,节目口碑开始回暖。真正引发共鸣的是青年演员郝童欣与韩燕楠菲的登场,她们分享北五环租房压力、家教经历等真实生活细节,让观众看到综艺中久违的质朴感。张子枫雨中跳绳、彭昱畅发呆侧影等日常片段,重新唤起观众对慢生活的向往。
慢综艺的崛起始于观众对快综艺的审美疲劳。2014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乡村特辑,通过田亮插秧、林志颖识农作物的镜头,首次展现慢综艺雏形。2017年《向往的生活》横空出世,黄磊、何炅的蘑菇屋生活成为都市人的“电子乌托邦”,在《奔跑吧》《极限挑战》等竞技综艺盛行时开辟新赛道。随后《中餐厅》《五十公里桃花坞》等节目扎堆,用“诗与远方”替代游戏对抗,形成独特的治愈体系。
这类节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情感避风港。当年轻人困于高压生活,节目中做饭、种地、围炉夜话等无竞争场景,成为缓解焦虑的良药。黄磊炖汤、何炅泡茶的画面自带疗愈效果,而《忘不了餐厅》认知障碍老人的真实状态、《种地吧》少年插秧晒脱皮的成长轨迹,更因触及私人记忆引发共鸣。在明星人设易崩的当下,这些“不完美”反而成为打动观众的关键。
面对同质化竞争,慢综艺不断突破框架。从《亲爱的客栈》的民宿经营到《忘不了餐厅》的社会议题,从《快乐再出发》的老友情谊到《五十公里桃花坞》的代际冲突,制作方通过跨界融合探索新表达。2023年《种地吧》的爆火具有标志性意义,10位少年190天耕种140亩地的真实记录,传递出脚踏实地的成长力量,推动慢综艺从“向往”转向“拥抱”现实生活。
2024年海岛题材的兴起进一步拓展边界。优酷《这是我的岛》以偶像团综形式呈现荒岛生存,《岛屿少年》则侧重人际观察,两者都通过青春成长故事延续慢综艺的治愈内核。九年发展历程中,这类节目从构建理想乌托邦到扎根生活镜像,既记录着社会心态变迁,也印证着观众对精神慰藉的持续需求。尽管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但不断突破的慢综艺仍在寻找与时代的对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