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的“抢人大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祭出高薪、股权、创新激励等组合拳,试图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占据先机。据业内人士透露,顶尖应届博士的年薪已飙升至200万至400万元区间,主要流向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培养的科研新锐。
小米集团近日宣布引入“AI天才少女”罗福莉,这位被传获雷军“千万年薪”邀约的90后科学家,将主导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的研究。与此同时,字节跳动内部正推进一项名为“豆包长期激励计划”的试验,通过设立“虚拟股”机制并配套期权回购条款,将员工收益与公司业务表现深度绑定。知情人士称,该计划突破了传统期权年行权的限制,更接近美企的月度或季度行权模式,标志着中国企业在AI人才激励领域的制度创新。
薪酬竞争已呈现多极化趋势。字节跳动除推出“豆包股”外,还为Seed部门大模型团队发放每月10万元专项津贴;小红书则通过“现金+期权”的组合方案弥补资金规模劣势。猎头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AI岗位薪资涨幅普遍超过50%,算法工程师等核心职位年薪轻松突破百万。某大厂跳槽至字节的技术人员,年薪从50余万直接翻倍至百万以上。
技术方向转型正重塑人才需求结构。多模态交互、世界模型(World Model)成为新焦点,相关岗位需求量激增。阿里通义实验室近期持续招募多模态交互专家,其负责人许主洪(Steven Hoi)9月转岗后,团队规模已扩大30%。具身智能(Embodied AI)领域同样炙手可热,具备物理建模能力的跨学科博士成为抢夺对象,某创业公司甚至要求候选人同时掌握大模型训练、跨模态架构设计及学术表达能力。
企业招聘策略呈现明显年轻化特征。猎头观察发现,毕业1-2年的高潜力博士最受青睐,部分在读博士生已被企业提前“锁定”。这种趋势背后,是AI研发对创新活力的极致追求——某头部企业HR直言:“相比经验,我们更看重候选人的思维锐度和突破能力。”
地理版图也在悄然变化。受美国研发成本攀升影响,新加坡正崛起为AI区域中心,多家初创企业将核心团队迁至当地负责算力调度与模型研发。国内企业则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截流,某互联网大厂与顶尖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已提前签约20余名博士生。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是AI核心创造力的争夺。当“豆包股”遇上“天才少女”,当世界模型取代语言模型成为新战场,中国科技企业正在用制度创新与资本力量,试图改写全球AI竞争的底层逻辑。谁能在这场马拉松中留住真正的创新者,谁就可能拿到通往未来的入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