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疆无人机以颠覆性姿态席卷全球市场时,其背后那位被业界称为“硬科技教父”的李泽湘,正携带着新创企业希迪智驾向港股发起最后冲刺。这家专注自动驾驶矿卡赛道的科技公司,在完成境外发行备案后迅速更新招股书,成为18C特专科技通道下备受瞩目的IPO案例。
这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创业轨迹堪称传奇。1979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李泽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工程学博士深造后,于90年代初回国任教。他早期孵化的固高科技至今仍是运动控制领域的标杆企业,而真正让其声名鹊起的,是2006年与学生汪滔共同创立的大疆创新。从深圳华强北的简陋办公室起步,到占据全球70%以上无人机市场份额,李泽湘不仅提供战略指导,更通过人才网络搭建和资金支持,将大疆打造成硬科技领域的超级独角兽。
在东莞松山湖畔,李泽湘构建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已形成独特孵化模式。这个集“基地+基金+学院”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累计培育出65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不乏云鲸智能等明星项目。2017年,当自动驾驶技术初露端倪时,这位60岁出头的学者再次展现战略眼光,将创业方向锁定在工业级自动驾驶场景,创立希迪智驾。
与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激烈竞争不同,希迪智驾选择矿区、物流园等封闭场景作为突破口。在内蒙古某大型煤矿,由其研发的无人驾驶矿卡车队已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车辆能在零下30度极寒和50度高温环境下稳定运行。这种针对特定场景的技术优化,使其在2024年以16.8%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商用车自动驾驶企业,矿卡解决方案市占率更位居行业首位。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310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1亿元,已交付的143辆自动驾驶矿卡和60套独立系统,以及446辆矿卡和230套系统的在手订单,印证着商业化落地的成效。但亮眼的增长数据背后,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2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11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达4.55亿元。高昂的研发费用(1.51亿元)和行政开支(2亿元)吞噬着利润,截至2024年底现金储备仅3.06亿元,而总负债已超过10亿元。
资本层面,希迪智驾已完成8轮融资,红杉中国、百度、联想控股等顶级机构的15.46亿元注资,将其估值推高至90亿元。但2024年2月后的融资空窗期,叠加投资方设定的2026年2月5日前上市对赌条款,使这场IPO成为关乎企业存亡的生死时速。若未能按时上市,公司将面临股份回购压力,这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下无疑是巨大挑战。
技术拓展方面,希迪智驾正构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感知”的三元业务矩阵。其V2X车路协同方案已在多个城市落地公交信号优先项目,智能感知业务研发的列车自主感知系统(TAPS)填补了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空白。2025年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标志着其技术实力获得主流认可。
然而,矿区场景的天然局限性逐渐显现。全国煤矿智能化改造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增长空间趋于饱和。与此同时,华为等科技巨头凭借资源优势切入露天矿无人化领域,中科慧拓、踏歌智行等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使得这个原本小众的赛道变得拥挤。如何在守住矿区基本盘的同时,将技术拓展至物流园区、港口等新场景,成为希迪智驾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这场IPO战役,既是李泽湘创业版图的再次扩张,也是中国未盈利科技企业突围的缩影。当硬科技教父遇上自动驾驶新赛道,当技术理想碰撞资本现实,希迪智驾的港股征程,或将为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路径提供新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