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宝马Z4 M:虽非声名显赫,却以纯粹驾驶乐趣成性价比之选

   时间:2025-11-14 01:52:5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宝马Z4 M双门硬顶版,作为宝马Z系列最后的纯正M性能车型,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仅短暂闪耀,却给车迷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这款车承载着宝马对性能与设计的极致追求,即便在如今涡轮增压与电动化浪潮席卷的汽车市场中,依然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驾驶爱好者的目光。

回溯宝马Z系列的发展历程,1997年,Z3 M敞篷跑车惊艳亮相,次年,造型别具一格的Z3 M双门硬顶版也加入阵营。2002年,Z4取代Z3成为新宠,四年后,Z4 M敞篷版与硬顶版携手登场。然而,2008年第二代Z4发布时,Z4 M却悄然退场,此后宝马再未推出Z4的M版本,使得这款车成为车迷心中的经典绝唱。

宝马Z4 M双门硬顶版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造型设计上。在克里斯·班戈担任宝马设计总监期间,这款车诞生了别具一格的外观。硬顶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颜值更上一层楼。它不仅拥有令人过目难忘的外观,在性能配置上更是毫不逊色。搭载源自E46 M3的3.2升直列六缸发动机,配合M3 CSL的悬架系统,且调校比标准版更为激进,完美诠释了M性能车的核心特质。

这款车搭载的S54B32发动机堪称一大亮点。这是一款3.2升铸铁缸体的短行程直列六缸发动机,配备双顶置凸轮轴和六个独立节气门。在Z4 M上,S54发动机在7900转/分时能爆发出338马力的最大功率,4900转/分时可输出365Nm的峰值扭矩。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盛行的当下,这样的扭矩数据或许不算突出,但凭借3.2升的排量和1420公斤的整备质量,Z4 M的动力表现依然强劲有力。

在变速箱的选择上,Z4 M坚守纯粹驾驶理念,仅提供六速手动变速箱,让驾驶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同时,作为M性能车,限滑差速器自然必不可少,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其机械规格的其他部分也延续了宝马的经典配置,钢制单体壳车身保证了车身的坚固性,悬架部件大量采用铝合金材质,部分悬架组件和制动系统源自M3 CSL,为车辆的性能表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硬顶版与敞篷版之间存在几处关键差异。硬顶版车身刚性是敞篷版的两倍,这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稳定。转向比略快,采用液压助力而非电动助力,为驾驶者带来更直接、更精准的转向反馈。弹簧、减震器和防倾杆的调校也有所不同,让硬顶版本成为一款更专注于驾驶性能的车型。在驾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线性且响应敏捷,排气声浪极具辨识度,充满嘶哑质感,为驾驶者带来独特的听觉享受。

尽管Z4 M在当年上市时,其硬朗的悬架和相对平淡的转向手感受到了一些质疑,未能达到保时捷Cayman设定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马这款出色的发动机和独特的驾驶质感,让这些不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的驾驶参与感和动态表现精准度虽然不及Cayman或更专注于操控的莲花Evora,但依然速度迅猛、性能强悍,且极具个性。在如今的市场中,它依然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宝马M车型,起售价仅约1.5万英镑,对于追求驾驶乐趣的消费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驾驶体验方面,Z4 M在平整路面上能够发挥出最佳性能。其转向手感比预想中更沉,以如今的标准来看,路感反馈已算不错。前后轴的抓地力虽不及同级别现代跑车,尤其是后轴的稳定性难以完全信赖,但只要适应它的特性,Z4 M带来的驾驶体验既有趣又富有成就感。发动机的声浪和动力反馈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变化,低转速、中转速和接近红线转速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甚至在逼近转速限制时,能隐约感受到一丝迈凯伦F1的影子。得益于独立节气门,油门响应极为灵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完全符合预期,转速越高,动力表现越澎湃。

宝马官方宣称Z4 M的零百加速时间仅需5秒,最高车速则为电子限速的250公里/小时。虽然现款宝马Z4手动版的加速性能更优,仅需4.6秒,但Z4 M的驾驶参与感却更胜一筹。在驾驶过程中,Z4 M的悬架有时会显得有些颠簸,有时它会渐进式侧滑,有时却会突然失控、争夺抓地力,这种不确定性为驾驶增添了一份刺激与乐趣,尝试驯服它的过程十分有趣。

由于与多款其他宝马车型共享零部件,Z4 M的维修保养成本并不算过高。变速箱和差速器油以及火花塞需要按里程数更换或保养,宝马还建议保养时检查气门间隙,随着车辆使用年限增加,适当缩短保养间隔无疑是有益的。坐进Z4 M的驾驶座,身体位置几乎与后轴齐平,前方是延伸至远方的宽大引擎盖,这种低趴的驾驶姿态极具感染力,不过视野可能会略显受限。内饰方面,虽然与普通版Z4并无太大差异,但带有M标识的挡杆和方向盘,以及包裹性极佳的电动调节座椅,足以让驾驶者迅速进入驾驶状态,感受这款车独特的魅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