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旗下智能信息事业群在近期举办的一场活动中,同时推出了夸克AI眼镜两个系列共六款新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以千问应用负责人身份首次公开亮相,并宣布千问App公测一周内累计下载量突破千万次。他强调,AI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物理世界交互方式,而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的独特形态,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
此次发布的S1系列主打专业性能,配备三款不同框型设计,售价3799元起。该系列采用双旗舰芯片架构,搭载五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支持0.6秒极速抓拍和3K视频录制,经超分处理后可输出4K画质。全国82个城市的604家线下门店同步开启体验服务,消费者可通过官方微信服务号查询具体地址。同步开启预约的G1系列则聚焦轻量化设计,重量约40克,提供太阳镜款式选择,起售价1899元。两个系列在芯片、声学等核心配置上保持一致,仅G1系列未配备显示屏。
产品在设计层面实现多项突破。通过定制微型扬声器和超窄柔性电路板,镜腿厚度压缩至7.5毫米,镜框仅3.3毫米,较行业主流产品薄25%。可拆卸电池设计允许用户快速更换电源,解决续航焦虑。科技博主何同学现场体验后称赞其重心分布合理,即便剧烈运动也能保持稳定佩戴,提词器功能和触控交互区的设计也获得好评。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分享使用体验时表示,该设备记录的个人数据维度远超手机和手表,他已持续佩戴一个月进行全天候信息采集。
吴嘉在发布会上提出,AI眼镜将引发人机交互革命,其重要性不亚于智能手机。作为头部第一视角设备,眼镜可捕捉80%以上人体感官输入,成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感官中枢。搭载的千问AI助手通过深度整合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等阿里生态服务,试图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市场分析指出,当前主流AI眼镜均具备大模型连接能力,夸克的技术路径并非独创。
全球科技巨头早已布局该领域。谷歌2012年推出的Project Glass虽引发关注,却因生态不完善退出消费市场。meta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已迭代至第三代,苹果也被曝正在研发增强现实眼镜。国内小米、华为等厂商近年也相继推出试水产品。面对激烈竞争,创业公司态度分化:部分认为大厂资源有限难以形成持续威胁,另一些则担忧其潜在爆发力。
行业数据呈现积极信号。IDC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中国厂商贡献超四分之一份额。分析师叶青清预测,2026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91.5万台,其中30%以上设备将具备端侧AI计算能力,75%产品将搭载大模型语音助手。字节跳动技术副总裁杨震近日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PICO新品,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当被问及千问与夸克谁将主导市场时,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认为生态整合能力决定胜负,目前千问占据优势。阿里方面对此未作正面回应,但持续强调其产品与阿里系服务的深度绑定。这场涉及硬件创新、生态构建和交互革命的竞赛,正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