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食行业的两大巨头——盐津铺子和卫龙美味,相继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背后的推手竟是魔芋类零食的异军突起。
盐津铺子在报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9.41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归母净利润也实现了16.70%的增长。这一业绩的亮点在于魔芋类零食的爆发式增长,该类产品的营收占比已提升至26.90%,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55.10%。盐津铺子自2021年起便开始布局魔芋市场,从最初的1.17亿元销售额,仅用三年时间便攀升至8.38亿元,复合增长率惊人。
无独有偶,卫龙美味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半年报显示,总收入同比增长18.5%,净利润同样增长18.5%。其中,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板块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4.3%,占总营收的比重已升至60.5%。魔芋爽等产品的热销,无疑为卫龙的业绩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魔芋类零食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健康消费升级下的必然结果。魔芋富含膳食纤维、低卡路里,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轻负担零食”的需求,尤其受到健身人群和Z世代消费者的青睐。这一趋势也吸引了众多零食品牌的加入,包括劲仔食品、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等知名品牌,纷纷推出魔芋类零食产品,积极布局这一细分赛道。
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魔芋产业的供需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下游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给上游原料供应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魔芋的种植面积却在下降,导致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在了企业的毛利率上,盐津铺子和卫龙的毛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面对原料供应的挑战,零食巨头们纷纷采取措施降本增效。盐津铺子选择出海探寻新的增长机会,通过推进国际化战略,设立海外生产基地,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卫龙则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和渠道拓展,通过自研高效生产线和入驻高端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其他企业也在魔芋风味、食材、形态上进行改良创新,以期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实现降本增效。这些行为本质上反映了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魔芋产业的火爆也带动了上游种植端的发展。虽然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单位面积的产值却大幅提升。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的魔芋种植面积虽然不多,但按不低于4元/斤的收购价计算,示范基地亩均增收在8000元左右,产值可观。
然而,原料供应的波动仍然是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想跟上魔芋品类的高速增长,不仅需要下游品牌的努力推广,更需要大企业从产业链上游切入,带动整体规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魔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头部企业加速整合上游资源,魔芋种植端的集中度和产业化程度将逐步提升,成本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有望减弱。而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成为魔芋产业未来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