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行业曾一度站在风口之上,以其便捷性和迎合快节奏生活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资本的关注。然而,近期这一行业的热度似乎正在逐渐降温。
一位经常购买预制菜的上班族向记者透露,她现在已经很少购买预制菜,转而选择自己周末备好一周的食材,放入冰箱备用。她表示,预制菜价格不便宜,且产品种类更新缓慢,容易让人感到腻烦。相比之下,自己准备食材不仅更加经济,还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和多样性。
这一消费趋势的变化,也在预制菜企业的财报中得到了体现。近日,预制菜行业的两家头部企业——味知香和千味央厨,相继发布了差强人意的半年报。味知香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4.7%,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减少了24.46%。千味央厨的营收则同比下降了0.7%,归母净利润为3579万元,同比下降39.7%。
味知香和千味央厨分别作为预制菜C端和B端市场的代表,虽然渠道不同,但都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这一压力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成为行业中的一大痛点。数据显示,近年来预制菜板块上市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持续走低,从2018年的20.07%降至2024年的13.79%。
除了成本压力,预制菜行业还面临着产品创新乏力的挑战。消费者反映,市面上的预制菜产品种类有限,缺乏新意。相比之下,超市里的一些调理菜肴类产品显得更实惠,种类更为丰富,且往往要求消费者进行简单烹饪,既满足了便捷性需求,又保证了食品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与预制菜紧密相关的冻品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行业龙头安井食品虽然营收微增,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5.79%,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降。这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促销力度加大。
预制菜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有所放缓,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了精细化运营阶段。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内部管理、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艾媒咨询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增速在逐步回落。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但增速已经远低于前几年。
在B端市场占据主导的格局下,预制菜企业对大型餐饮连锁的依赖度持续加深。然而,餐饮行业的增速放缓和成本挑战,使得预制菜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海底捞等餐饮巨头的财报显示,其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减少,这也直接影响了上游预制菜企业的业绩表现。
预制菜行业的竞争也在愈发激烈。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2.8万家,仅过去一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就高达约1.3万家。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诸多乱象。例如,2024年3.15晚会曝光的“槽头肉”制作预制菜事件,就引起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原料质量的担忧。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政策端和资本端都在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了界定。同时,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实施,也对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作出了更严格的规范。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预制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推动行业从暴利逐渐走向理性。然而,对于预制菜企业来说,如何在保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