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的浪潮中,智能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引领变革的重要力量。特斯拉近期公布的“宏图计划4”中,大胆预测未来公司约80%的价值将源自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一宣言无疑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资本的强力助推,智能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逐步融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港股市场上的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越疆、极智嘉、微创机器人和地平线机器人等,正成为这一变革的生动注脚。
2025年上半年,这些企业的业绩报告揭示了智能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工业制造到教育医疗,再到消费和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为机器人厂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的收入规模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微创机器人以77%的增幅领跑,越疆则以27.1%的增长紧随其后。
深入分析这些企业的增长原因,不难发现,下游市场的强劲需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是推动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微创机器人在多个产品领域的快速商业化,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突出表现;极智嘉通过深化客户合作并拓展新客户,满足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地平线机器人则凭借自动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自主品牌车企销量的强劲增长;越疆则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协作机器人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优必选则通过商业布局的拓展及多款新产品的推出,实现了业绩的稳步增长。
智能机器人行业的这一波增长,不仅依赖于技术的突破或政策的扶持,而是由真实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商业化策略、清晰的应用场景和全球化的视野共同驱动。这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探索”阶段全面迈向“商业落地”的爆发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头部企业频获大单,如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1.2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优必选也中标了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些标志性订单不仅表明大型国企和特定行业开始为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买单,也极大地提振了资本市场与产业界对行业前景的信心。
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费用率持续摊薄,主要机器人企业正快速向盈亏平衡点迈进。除了地平线仍深陷亏损外,其余四家企业的亏损均不同程度收窄,其中极智嘉的经调整EBITDA更是实现转正。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机器人行业正从“烧钱研发”阶段走向“自我造血”的健康阶段,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然而,尽管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在B端和C端场景中的应用仍多限于执行相对简单和重复的任务,产业化通用能力有待突破。换言之,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智能机器人的“大脑”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华泰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卡点在于硬件的降本和非标化以及大脑的智能。
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多数机器人上市企业今年上半年均加大了研发投入。地平线机器人的研发开支同比激增62%至23亿元,极智嘉则加大了具身智能方向的研发投入,通过AI+机器人技术实现机器人的柔性调度。优必选则持续致力于推动发展“仿人大脑”、“仿人小脑”等关键技术群,以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和协同进化。
基于当前有利的市场融资环境,机器人上市企业纷纷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以增强研发实力。今年以来,优必选、越疆、地平线机器人及微创机器人等均进行了配股融资,为公司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