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A股再度逼近4000点关口。资本市场中,时间与数字的交织往往暗藏玄机,当这一关键点位再次浮现,市场结构与运行逻辑已悄然生变。本文将从估值体系、行业驱动、资产质量及营运效率四大维度切入,通过对比2015年与当下的市场特征,解析本轮行情的底层逻辑。
市场整体层面,规模扩张与估值重构形成鲜明对比。截至当前,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5154家,较2015年7月的2780家近乎翻倍,总资产规模从54万亿跃升至115万亿。尽管平均企业估值上涨14%,但当前PE-ttm约21.7-22.1倍,低于2015年同期的24.1倍。流动性方面,日均交易额与两融余额均创历史新高,但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仅2.5%,较2015年4-5%的高点显著下降,杠杆风险可控。
资金结构优化成为市场稳定器。基金与社保持股比例分别提升2%和0.5%,一般法人持股从65.7%降至55.4%,散户持股比例相应上升。这种调整虽可能延长市场横向波动周期,但有效缓解了高位减持压力。数据显示,当前市场估值百分位达46%,过去十年中仅有16.3%的时间高于此水平,显示估值仍处于相对安全区间。
行业驱动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2015年行情由建筑装饰、机械设备及交通运输主导,呈现典型的"地产基建牛"特征;而本轮行情中,电子与综合行业涨幅超150%,半导体产业链成为核心引擎。分化特征显著,31个申万行业中,22个行业估值百分位突破90%,但仅有电子、美容护理、汽车和地产四个行业估值高于2015年同期。值得注意的是,与地产基建相关的七个行业涨幅落后,显示市场主线已完成切换。
资产质量提升为行情提供坚实支撑。过去十年间,A股整体负债率下降1.01个百分点,有形资产占比提高,商誉等"泡沫"资产得到有效压缩。收益质量方面,经营性活动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从68.2%升至73.9%,扣非净利润占比达94.6%,显示企业盈利质量显著改善。尽管总资产周转率从0.78降至0.55,净资产收益率从6.7%降至4.4%,但收益结构的优化抵消了效率下滑的负面影响。
成长性呈现结构性分化。营收增速方面,2015年三年累计增速达17.07%,而当前仅为1.27%;利润增速从36.9%转为下滑3.75%。但资本开支结构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近1个百分点。这种"短周期保守、长周期进取"的特征,反映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营运效率提升成为市场亮点。销售费率从4.43%降至3.14%,管理费率从9.33%大幅降至5.67%,创近十年新低。与此同时,存货周转天数减少3天,营业周期缩短近2天,显示企业资产配置与账期管理能力增强。现金流层面,虽然货币资金占比从4.52%降至3.87%,但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提升,偿债能力增强。2024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模达2.4万亿元,远超2015年水平,分红企业比例与连续性均显著提高。
就业市场与薪酬水平同步提升。A股上市公司员工总数从1995万人增至3064.17万人,本科及以上员工占比从26.99%升至32.36%,覆盖全国就业人口的4.2%。人均薪酬从11.96万元涨至20.4万元,涨幅达70.6%;高管平均薪酬从583.25万元增至914.34万元,增速56.8%。这种增长既反映了企业规模扩张,也体现了劳动力市场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