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英氏控股冲刺北交所:13问背后实力待考 上市窗口期如何破局?

   时间:2025-09-15 10:39:57 来源:铑财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A股市场延续结构性牛市态势,IPO企业加速冲刺上市,北交所成为新股发行提速的焦点。截至9月10日,年内已有13只新股登陆北交所,其中8月单月上市5家,9月8日三协电机以785.62%的首日涨幅创下年内新股涨幅纪录,截至9月12日股价较发行价累计上涨9倍。然而,在超110家企业排队受理的背景下,最终成功上市的仍是少数,市场热度与准入门槛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作为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的代表,英氏控股的IPO进程备受关注。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以婴幼儿食品和卫生用品为核心业务,旗下拥有“英氏”“舒比奇”“伟灵格”三大品牌。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2.96亿元增至19.74亿元,但2024年增速放缓至12.29%,净利润同比下滑4.36%。此次拟募资3.34亿元,主要用于产业基地建设、产线改造和品牌推广,但北交所问询函直指募投项目必要性、产能匹配性及折旧风险,反映出监管层对市场前景的审慎态度。

英氏控股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公司与南京星纳亦、华润润湘等9家投资人签署对赌协议,约定若未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IPO,实控人需回购股份。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宣称已解除对赌条款,但今年1月,持股5%以上的股东南京星纳亦和高新汇利仍以14.9元/股的价格转让部分股份,其中南京星纳亦实控人为母婴连锁巨头孩子王的创始人汪建国。公司曾因与投资人签署特殊权利条款被全国股转系统问询,暴露出资本运作的复杂性。

生产模式方面,英氏控股过度依赖代工引发质疑。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委托生产收入占比超50%,2024年委托采购金额仍达55.1%。尽管公司声称对代工厂实施严格管控,但近期媒体曝光的婴儿米粉异物事件,以及全国12315平台记录的22起投诉中多起涉及食品安全,均指向品控风险。北交所问询函特别提到,部分代工厂曾因生产安全问题被处罚,要求公司说明募投项目与现有产能的匹配性。

在研发投入上,英氏控股与行业龙头存在明显差距。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从552.98万元增至1714.83万元,但费率不足1%,远低于亨氏、嘉宝等国际品牌超5%的水平。截至2024年底,公司仅拥有6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为受让所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销售费用占比持续高于35%,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达69.7%。监管层要求公司说明研发成果转化情况及与外资品牌的工艺先进性,凸显对创新能力的关注。

尽管面临挑战,英氏控股在标准化和数字化领域展现出一定优势。公司独创的“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以婴幼儿成长关键节点为分阶标准,主导或参与制定13项团体标准,涵盖营养面条、医敏特护纸尿裤等领域,同时制定企业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运营模式上,通过“IPMS+品类带头人负责制”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敏捷型供应链”保障产品新鲜度。2025年6月,公司联合18家企业发布数字标签应用倡议书,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布局。

当前,英氏控股需在研发创新、品控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给出明确答复。上市窗口期有限,企业能否通过监管层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母婴行业中巩固领先地位。随着问询函回复截止日期的临近,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家细分赛道龙头企业的应对策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