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创造者嘉年华的主舞台上,硅星人创始人兼CEO骆轶航与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两位行业领军人物从DeepSeek和Manus的崛起谈起,延伸至AI应用的竞争壁垒、创业者如何规避风险,以及中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
对话伊始,骆轶航便抛出关键问题:DeepSeek是否真正成为中国AI的“新基建”?朱啸虎认为,DeepSeek的价值在于推动了AI开源生态的发展。他指出,当前中国开源模型在Hugging Face上的下载量已超越美国,这证明开源是AI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美国闭源模型暂时领先,但开源模型追赶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半年到一年内,中国开源模型有望与美国闭源模型比肩。他特别提到,硅谷80%的AI项目可能正在使用中国开源模型,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谈及Manus时,朱啸虎强调其核心优势在于市场进入策略。他直言,中国创业者产品技术能力不输美国,但市场拓展能力存在短板。Manus的成功在于其快速占领市场的能力,这为创业者提供了重要范本。他进一步指出,AI应用公司的竞争关键在于速度和留存率:首先需以火箭般的速度抢占市场,其次需通过优质体验维持用户粘性。对于Token消耗成本,朱啸虎透露,中国投资者更关注这一指标,因其能反映公司的“AI含量”,而美国投资者则更看重年度经常性收入。
在AI编程赛道,朱啸虎表现出谨慎态度。他直言,这一领域已被大厂主导,创业公司难以竞争。以Cursor为例,其从订阅制转向流量收费,暴露出毛利支撑不足的问题。他算了一笔账:程序员群体对价格高度敏感,当AI编程成本接近人力成本时,企业更倾向招聘真人。这种特性决定了AI编程难以形成持续商业模式,最终可能沦为大厂的补贴工具。
机器人领域成为对话的另一焦点。朱啸虎透露,金沙江今年投资了多家“实用型机器人”公司,如船底清洗机器人和按摩机器人。他特别强调,这些机器人虽外形不讨喜,但能创造真实商业价值。以按摩机器人为例,其不仅能提供服务,还能通过对话推销会员卡,转化率甚至超过人类员工。他警告创业者,需警惕“半个人”陷阱:若机器人只能替代部分人力,投资回报率将难以计算。
关于AI硬件,朱啸虎提出“做减法”策略。他以Plaud会议纪要设备为例,指出找准细分场景、使用成熟技术,反而能实现商业化突破。对于Fuzozo这类AI玩具,他认为AI只是噱头,核心在于“养成”玩法带来的情感价值。谈及AI眼镜,他直言当前技术难以支撑理想产品,中国创业者应优先保证量产能力。
在全球化议题上,朱啸虎认为中国C端应用在美国市场具有碾压优势。他透露,过去十年估值超百亿美金的C端App几乎全由中国团队创造,这导致美国风险投资逐渐放弃消费类项目。但对于B端应用,他指出销售驱动增长(SLG)是关键瓶颈,中国团队需建立本地销售网络才能突破五千万美金营收门槛。关于团队出海,他建议创业者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市场:若具备F-35级实力可直攻美国,F-20级适合日本市场,F-16级则可考虑东南亚。
面对估值争议,朱啸虎直言高估值可能压缩试错空间。他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例,指出过高估值会加大后续融资难度。对于融资渠道,他认为“伪装”成美国公司获取资金的做法不可行,建议创业者专注产品本身。他透露,当前大量资金被锁定在未上市科技公司中,若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企业上市,将释放巨额流动性。
关于AI创业策略,朱啸虎强调需远离大厂核心业务。他以小红书为例,指出早期验证指标比收入更重要,如用户日活率、留存率等。对于未来趋势,他认为AI时代的演化速度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三倍,创业者需以更快的速度探索大厂尚未覆盖的领域。他特别提醒,当前AI工具类应用的退出难度将大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需寻找更具持续性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