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围绕“预制菜”话题展开多轮公开讨论,这场争论不仅引发餐饮行业对预制菜标准的关注,更让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的讨论持续升温。双方在预制菜界定、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等核心问题上各执一词,推动行业对预制菜分类体系的深入探讨。
罗永浩在最新发声中明确表示,预制菜知情权问题不应被过度复杂化。他指出,餐饮行业早已存在预制菜的基础分类框架,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即可形成可操作的分级标准。这种分级思路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清晰的消费参考,而非制造新的行业壁垒。
对于不同消费场景的接受度,罗永浩给出具体分级:在超市或平价快餐厅场景下,他对所有级别的预制菜均持开放态度,包括速冻水饺、即热套餐、方便米饭等常见品类。这类场景下,消费者对效率与便利性的需求优先于对制作工艺的考量。
而在正式餐饮场所,罗永浩的接受度呈现明显分级:他完全接受I级预制菜(如现场简单加工的净菜),对II级预制菜(如半成品复热)持大部分接受态度,仅对III级预制菜(如深度加工的料理包)保留部分接受空间,至于IV级预制菜(如完全工业化生产的即食套餐)则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分级标准反映出消费者对不同餐饮场景下品质期待的差异。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餐饮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深层矛盾。随着预制菜渗透率持续提升,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标准化与个性化,成为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罗永浩提出的分级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兼顾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操作性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