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在过去五年间实现显著跃升。数据显示,2020年纯电动车型平均续航里程为425公里,至2025年已提升至528公里,五年间累计增加103公里,增幅达24.9%。这一突破主要得益于大容量电池的快速普及,使得主流车型续航普遍达到500-599公里区间,600公里以上车型占比持续扩大,而300公里以下车型正逐步退出市场。
技术演进呈现差异化特征。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续航里程从2020年的93公里增至2025年的137公里,增程式电动车则从125公里提升至205公里。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池能量密度指标在此期间未出现突破性进展,主流车型电池能量密度稳定维持在130-160Wh/kg区间。行业专家指出,车企主要通过优化电控系统降低能耗,以及扩大电池物理尺寸两种路径实现续航提升。
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统计,当前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中,续航超过600公里的产品占比已超过三成,较五年前增长近五倍。与此同时,300公里以下续航车型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8%骤降至2025年的3%。这种转变既反映了消费者对长续航需求的提升,也体现了电池技术进步对产品规划的直接影响。
成本下降预期将推动技术迭代。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回落,行业预测2025年后将有更多车企采用超大容量电池方案。不过受制于材料科学突破的周期性,电池能量密度短期内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车企在续航提升策略上仍需在空间布局与系统效率间寻求平衡。这种技术路径选择或将持续影响未来三年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