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学家双线突破固态电池难题,多路径探索或加速产业化进程

   时间:2025-10-09 01:45: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长期受制于“固-固界面”接触难题,这一技术瓶颈被行业视为阻碍其规模化应用的核心障碍。传统液态电池中,离子可在液态电解质构成的“高速公路”上自由流动,而固态电池因固体电极与电解质间的接触面存在大量微观空隙,导致离子传输阻力陡增,犹如在布满坑洼的“石板路”上跳跃行进,效率难以提升。

针对这一顽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物理研究所近期分别提出创新解决方案。金属所团队通过设计新型聚合物分子,在分子尺度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一体化”,从根本上消除接触不良问题。而物理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宁波材料所的团队则另辟蹊径,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利用电场驱动碘离子迁移至电极界面,形成动态自适应的“富碘界面层”。

该界面层如同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智能材料,可主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所有缝隙,使两者始终保持紧密贴合。研究团队形象地将此过程比作“铁砂掌”,无需外部加压即可实现零间隙接触。实验数据显示,搭载该技术的全固态金属锂软包电池在零外压条件下稳定循环数百次,性能衰减远低于同类产品,体积变化率较传统金属锂负极降低60%,耐受压力范围扩展至0-50 MPa。

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技术体系可支撑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瓦时/千克,较现有锂离子电池提升近一倍。这意味着消费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有望延长两倍以上,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也将实现质的飞跃。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并获得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重点报道。

两项突破性进展的同步发布,凸显了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多路径并进”的战略布局。金属所聚焦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追求电池柔韧性与能量密度的双重提升;物理所联合团队则深耕全固态金属锂体系,致力于实现极致安全与高性能的平衡。这种“双轨制”研发模式,通过不同技术路线的协同探索,显著提高了攻克全固态电池商业化难题的成功概率。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