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固态电池技术迎突破,车企竞速量产,产业化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时间:2025-10-10 22:07:1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固态电池领域近期迎来一波技术突破高潮,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继公布重要进展,为这一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成为焦点。该技术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形成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富碘界面层。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智能界面能有效填补电极与电解质间的微观空隙,将固-固界面阻抗降低至传统材料的1/5以下。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这项突破解决了全固态电池长期存在的界面接触难题,为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充放电效率开辟了新路径。

几乎同步,金属研究所团队在聚合物电解质领域取得突破。他们开发的分子级界面一体化材料,使柔性电池在经历20000次弯折后容量保持率仍达92%。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材料作为复合正极使用时,可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86%,达到450Wh/kg的实验室水平。不过专家指出,这种新型材料目前存在电压窗口不匹配问题,且合成工艺对环境洁净度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车企层面的竞争更为激烈。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的合作项目提出激进时间表:2025年底建成首条全固态产线,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电池,2027年实现装车。广汽集团则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率先搭载于昊铂品牌车型。长安汽车宣布投资50GWh电芯产能,但对商用时间保持谨慎。比亚迪在欧洲展会上亮相固态电池技术,预计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

国际巨头同样加速布局。梅赛德斯-奔驰完成固态电池实车测试,改装版EQS续航突破1000公里。宝马已启动BMW i7固态电池道路测试,计划2025年后逐步推广。曾领跑该领域的丰田却屡次推迟量产计划,最新时间表显示其固态电池车型要等到2027-2028年才能上市,这种反复调整引发行业对日系车企技术转型能力的质疑。

尽管前景广阔,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生产良品率不足30%与商业化要求的90%存在巨大差距,固态电解质成本是液态体系的10倍以上。更关键的是,现有液态电池技术持续进步,800公里续航车型已批量上市,20分钟超充技术日益普及,削弱了固态电池的续航优势。产业界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初期将优先应用于低空飞行器、高端机器人等对价格不敏感的领域。

这场能源技术竞赛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美日德等国均在固态电池领域投入重金,争夺下一代动力电池主导权。但专家提醒,技术跃进需避免重蹈811电池"催熟"的覆辙,安全稳健的推进策略才是制胜关键。当前固态电池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仍有较长路程,但产业化的冲刺已然开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