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湖北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9月29日,全省秋冬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仙桃市召开,一系列现代农业科技亮相田间,为秋冬播生产注入新动能。
在仙桃市三伏潭镇三湾村的江汉大米核心种植基地,万亩稻田即将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穗低垂,而稻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均匀播撒油菜种子。"这是'谷林套播'技术,利用水稻收割前的土壤墒情,让油菜种子在谷林下吸水发芽。"基地负责人刘孔含介绍,待油菜萌发后再收割水稻,既解决了茬口矛盾,又提高了出苗率。这项创新技术打破了传统种植顺序,为油菜高产奠定了基础。
不远处,一台油菜无人精量播种变量拖拉机正在作业。农户只需按下启动键,这台"智能铁牛"便能自动规划路线、精准播种,遇到障碍物还会自动避让。"它的单粒播种合格率达98%,效率是普通播种机的3倍。"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廖宜涛透露,该设备通过北斗定位和传感器技术,能根据土壤状况调整播种参数,实现种肥同播的精准化。
今年,湖北省油菜籽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为进一步提升单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引入新品种、新机械,推广无人机飞播、一体化精量播种等技术,指导农户做好药剂拌种、开沟等关键环节,助力油菜生产再创新高。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播种环节。在仙桃江汉大米伏羲农场,无人机巡田系统正构建着农作物的"空中档案"。接到指令后,无人机从机库自动升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按预设路线巡检稻田。巡护人员通过平台实时查看画面,AI技术能自动识别倒伏区域、非法入侵人员,并通过多光谱分析判断作物长势。"每天可完成数千亩巡检,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仙桃市副市长雷荡表示。
田间调查也迈入智能时代。第二代农业智能AR眼镜能识别25种农作物的1200种病虫害,1秒内完成识别,准确率超90%。它还能对稻纵卷叶螟赶蛾视频进行标注计数,准确率达80%以上。作为全省首个江汉大米智慧农场,这里部署了30多台智能农机和684套物联网设备,实现从耕种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水产领域同样涌现黑科技。仙鳝数鲜(湖北)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细胞级锁鲜技术,能让冷冻后的鱼类"复活"。现场演示中,黄鳝和鲫鱼在零下40℃急速冷冻100秒后,放入水箱竟逐渐恢复活力。"解冻后新鲜度还原95%,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365天。"公司总经理王健介绍,该技术已应用于黄鳝、果蔬和肉类保鲜。
从智能农机到无人机巡田,从AR识虫到细胞锁鲜,荆楚大地的田野上,科技正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数据成为新农资,算法优化着"耕种管收"的每个环节,为粮食丰收注入数字化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