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基础设施建设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仅2025年单年投入便突破3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科技工程——阿波罗计划的总投入。在这场算力革命的背后,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凭借其不可替代的技术地位,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该公司手持近300亿欧元积压订单,相当于2025年全年营收的92.3%,并明确提出2030年营收冲刺600亿欧元的目标。然而,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75.2亿欧元销售额略低于市场预期的77.9亿欧元,这一数据引发了市场对AI需求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作为全球唯一能量产极紫外光刻机(EUV)的企业,阿斯麦垄断着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入场券”。从台积电的3纳米AI芯片到高端智能手机、AI服务器,其设备渗透至半导体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EUV系统销售额占比达37.5%,延续了“先进制程优先”的战略趋势。尽管非EUV业务因中国前期订单消化完毕出现短期波动,但调整后每股收益5.49欧元,超出市场预期0.12欧元,净利润率高达28.3%,显示出高毛利业务对冲波动的强大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季度净系统订单达54亿欧元,同比激增105%,其中EUV订单占比66.7%,预示着未来增长动能强劲。
阿斯麦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不可复制的优势。技术层面,其EUV光刻机集成10万多个精密零件,依赖全球超500家供应商协同制造,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15%以上。最新一代High-NA EUV技术已突破光源可用率瓶颈,成为3纳米及以下制程的唯一解决方案。客户绑定方面,AI芯片与高端内存的制程迭代对EUV的依赖度持续攀升,逻辑芯片客户不断增加光刻层数,DRAM架构升级后对EUV的需求反而增长。生态布局上,阿斯麦通过领投AI公司Mistral,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产品,并与全球顶尖晶圆厂共建研发实验室,形成“硬件+软件+AI”的闭环生态,彻底封锁竞争对手的介入路径。
面向未来,阿斯麦已布局两大增长引擎。首台High-NA设备EXE:5200已完成客户现场验证,累计运行超30万片晶圆,SK海力士已接收首台设备。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迎来大规模订单,2028年后进入量产交付期,单台设备售价可能突破3亿欧元。与此同时,公司于第三季度成功交付首台3D集成产品XT:260,该设备可将产能提升4倍并实现近零水耗,目前已获多家客户预订。在摩尔定律放缓的背景下,先进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XT:260的推出使阿斯麦从“芯片制造设备商”升级为“先进封装解决方案提供商”,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
对于2030年营收目标,阿斯麦制定了清晰的路径:短期(2026年)依靠Low-NA EUV放量对冲DUV业务回归常态,EUV营收占比将提升至35%以上;中期(2027-2029年)High-NA EUV进入批量交付期,3D集成业务贡献规模营收,AI芯片产能扩张持续带动需求;长期(2030年)High-NA EUV成为主流,3D集成跻身核心板块,叠加高毛利装机管理服务,冲刺600亿欧元营收上限。尽管当前自由现金流存在波动,但这是为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的战略性投入,类似于亚马逊早期布局AWS的“烧钱”阶段,最终将转化为长期收益。
判断阿斯麦能否兑现承诺,需关注三大核心信号:2025年第四季度营收能否达到92-98亿欧元目标,验证产能释放有效性;2026年下半年High-NA订单是否爆发,决定中期增长动能;2026年第一季度后中国市场DUV业务能否回归常态,避免持续拖累整体营收。若上述信号均向好,阿斯麦不仅将巩固其垄断地位,更可能带动A股市场中为其提供核心零部件、配套材料的企业共享产业链红利。对于投资者而言,跟踪High-NA技术进展、细分赛道订单变化,将成为捕捉半导体设备领域投资机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