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SUV车型——途观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作为大众汽车在华国产的首款SUV,同时也是大众品牌首款全球同步推出的城市SUV,途观的到来不仅释放了中国SUV市场的巨大潜力,更让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这款车一经上市便引发抢购热潮,加价提车现象屡见不鲜,让消费者又爱又恨。

在那个SUV发展的黄金十年,途观并非唯一受到追捧的车型。哈弗H6、长安CS75等自主品牌SUV同样成为市场焦点。然而,尽管这些车型销量可观,但合资品牌在品牌影响力上的断层式领先,仍是自主品牌难以突破的壁垒。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膨胀,让企业员工享受到了丰厚的市场红利,但"苦合资久矣"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长期以来的心声。
中国汽车产业何时才能迎来出头之日?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车企苦寻了15年。如今,新能源转型浪潮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崛起契机,而合资车企则面临从舒适圈中走出、重新适应市场规则的挑战。近年来,铃木、雷诺、讴歌、Jeep、三菱等合资品牌相继退出中国市场,合资阵营的处境与巅峰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断言,合资品牌已无未来,即便强如丰田、大众,也终将在中国车企的攻势下败下阵来。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世界规则从不由单一群体书写。合资品牌的困境,表面看是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受挫,但2025年以来的一系列事件提醒我们,过度低估合资企业的韧性可能得不偿失。日产、丰田和通用的反击或许只是第一阶段,未来的竞争格局仍充满变数。面对未知,中国车企若抱有轻视态度,必将付出代价。正视行业周期性变化,远比沾沾自喜更为重要。
时光倒流至15年前,汽车行业充满机遇,上汽大众凭借途观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合资公司掌控着中国车市的主导权。那是一个外资品牌只要发力就能如愿以偿的黄金时代。大众无疑是这场红利争夺战的最大赢家,但二线合资品牌同样享受了躺赢的待遇。2013年,北京现代产销突破100万辆,跻身国内车企销量排行榜第五位,市场份额升至6.8%。此后三年,北京现代年销量持续保持在百万辆以上。

神龙汽车旗下标致和雪铁龙品牌的销量巅峰出现在2014年和2015年,年销量均超过70万辆。2016年,长安福特销量达到95.8万辆,贡献了长安汽车90%的利润。然而,高光时刻转瞬即逝。合资品牌长期以中国汽车"教师爷"自居,将自己置于市场金字塔顶端。但当中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后,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获取补贴而野蛮生长。在合资品牌看来,这种无序发展不足为虑,认为这些企业终将自我消亡。短短几年间,多数新势力确实如外界预料般沦为"纸老虎",PPT造车现象引发质疑。在此背景下,合资品牌继续以俯视姿态对待中国汽车工业,即便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准则,傲慢态度仍难以改变。
直到合资阵营接连传来坏消息。2018年,铃木汽车从昌河铃木撤资,长安汽车以1元收购长安铃木50%股权。2020年,雷诺集团转让东风雷诺股份,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2023年,广汽三菱实施重组,2024年更名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2025年7月,广汽菲克正式宣告破产。这些案例给剩余合资品牌敲响警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必须放下高傲姿态。
近年来,合资品牌被中国车企的崛起打得措手不及。现代汽车、Stellantis等巨头在中国市场艰难求生,大众、丰田、通用等主流合资品牌是否甘心随波逐流?傲慢被视为合资品牌受挫的原罪,但在中国市场节奏被中国企业掌控的背景下,合资品牌并非没有翻盘机会。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决定了这些企业必须跟上中国速度。
2025年成为合资品牌转型的关键节点。3月,广汽丰田推出售价仅10万元出头的铂智3X,向中国车企发起挑战,宣告丰田电动化战略全面转向。东风日产N7在同价位轿车市场异军突起,试图夺回失去的市场关注。这些举动并非悲壮的绝唱,而是合资品牌为留在中国市场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在合资品牌征战中国市场的几十年里,外方始终掌握着话语权,从战略决策到产品细节,中方难以施加影响。如今,外资终于认识到,面对焕然一新的中国车市,固执己见只会加速退出节奏。马自达通过长安推出EZ-6,别克计划推出至境L7,这些产品展现出合资品牌的新时代特征。北京现代推出EO奕欧纯电SUV,表明即便处境艰难,仍要奋力一搏。
合资品牌的变革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现代中国近期宣布,前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出任北京现代总经理。这一任命具有象征意义——自2011年以来,北京现代总经理职位已更换9任,均为外籍高管。从产品到管理层全面引入中国元素,合资品牌正在颠覆传统模式。在中国市场求生,延续旧有路径已毫无价值。
本田推迟纯电轿车烨GT上市计划,反映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紧迫感。尽管本田CEO宣称未来核心市场为美国、印度和日本,但在中国市场,本田已没有时间放任自流。15年来,中国车企从合资品牌身上学到了造车精髓,而合资品牌也享受了市场红利。如今市场格局已变,身份转换在所难免。成功没有捷径,赢得尊重需要实力支撑。
若能顺利度过当前挑战,合资品牌仍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宝贵财富。从系统性解决问题到判断市场趋势,合资品牌始终有值得中国车企学习之处。百花齐放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合资与自主品牌的相互扶持,仍是中国汽车产业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