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成为舆论焦点,其续航测试结果引发广泛讨论。雷军在社交平台回应称,小米SU7作为C级车,车身尺寸与配置均高于特斯拉同级别车型,重量增加导致能耗表现略逊一筹,但团队将持续优化技术,向行业标杆学习。这一表态既解释了测试差异的客观因素,也展现了品牌对技术突破的追求。

在产能与交付领域,小米汽车创下行业新纪录。自首款车型SU7发布至第50万辆整车下线,仅用时602天,刷新全球新能源车企最快纪录。雷军在现场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强调,这一成就验证了小米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链条能力,标志着品牌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据透露,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将突破40万辆,而截至9月30日,全国已布局402家销售门店与209家服务网点,覆盖119个城市。
财务数据显示,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5年第三季度,该板块收入达290亿元,同比增长超199%,其中整车收入283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盈利7亿元。同期,集团整体营收达1131.21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突破千亿大关,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80.9%至113亿元,创历史新高。

技术投入方面,小米持续加码研发创新。第三季度研发投入达91亿元,同比增长52.1%,全年预计投入超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扩大至24871人。雷军以汽车工厂为例,展示AI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改造:通过X光机与AI视觉模型,大压铸件检测效率提升至人工的10倍,精度提高5倍以上。他预测,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工厂,并逐步向家庭场景渗透,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交付数据进一步印证市场认可度。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26万辆,第三季度单季交付10.88万辆,创历史新高。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原定全年35万辆交付目标将于本周提前完成。从产能爬坡到技术迭代,从销售网络扩张到生态布局,小米汽车正以全维度突破重塑行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