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果零售市场,百果园这个名字曾如雷贯耳,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从最初的街头小店到如今的上市公司,百果园的故事是行业变革与商业模式探索的缩影。
创始人余惠勇,在水果生鲜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于2002年开出了第一家百果园门店,以“足秤”为卖点,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开业当天,门店营收便高达19000元,第一个月流水突破40万元,这一成绩在当时堪称奇迹。然而,随着连锁店的陆续开设,余惠勇很快发现,尽管生意红火,但利润却十分微薄。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余惠勇决定开放加盟,加速扩张,希望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升盈利。然而,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随着店面数量的激增,预期的成本降低和盈利增加并未如期而至。反而,由于水果行业的特殊性,如上游分散、损耗率高、标准化程度低等,使得每多一家加盟店,都成为母公司沉重的负担。
2004年,百果园陷入了危机,余惠勇不得不寻求自救。在最绝望的时刻,他甚至找到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寻求建议。郎咸平直言不讳地指出,水果是成熟的商品,连锁也是成熟的模式,但在西方却没有这样的大型企业,这一定不符合商业的本质。在郎咸平的启发下,余惠勇决定停止加盟,回购已有的加盟店,进行直营级别的严格管控。
这一决定成为百果园逆转命运的关键。通过直营模式,百果园重新实现了门店价格、产品的标准化,解决了加盟商自行采购、定价混乱的问题。然而,标准化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为了覆盖这些成本,百果园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高端水果市场,通过销售高价水果来提升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果园逐渐走上了“水果刺客”的道路。高端水果的销售比重连年提升,招牌级和A级水果成为了门店的主打产品。这一策略在短期内确实提升了企业的利润,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百果园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2009年,百果园一度实现盈利,余惠勇再次启动了扩张计划。这次他采用了类似海底捞的做法,从内部培养店长,让店长持股一部分,总部持股一部分,共同分享利润。这一策略使得百果园在短时间内开设了大量新店,到2015年,公司已经有了近1000家门店。
然而,资本市场的诱惑使得余惠勇再次走上了加盟扩张的道路。在资本的催化下,百果园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门店数量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为了覆盖扩张带来的成本,百果园不得不继续加大高端水果的销售力度,这使得消费者对于百果园的印象逐渐转变为“贵”。
到了2024年,百果园的情况急转直下。门店数量从6000多家减少到5000多家,净关店将近1000家,毛利率和营收均出现大幅下降,亏损接近4个亿。这一结果表明,消费者并不为高端水果连锁这个概念买单。
事实上,新鲜果蔬在中国属于民生刚需。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中国的水果价格相对便宜,这是优势而非劣势。然而,余惠勇却抱着一种教育消费者的心态,执着于高端水果市场,试图通过规模经济来倒逼果农按自己的果标种植水果,并通过溢价获取利润。
这一策略最终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的水果市场之大,多一个百果园或少一个百果园,并不影响大家继续吃水果。百果园走高端路线还是平民路线,只影响它自己的市值和高管们的身价。
在商业世界中,有时候创始人的想法和市场现实之间会存在巨大的鸿沟。余惠勇对加盟扩张的执念、对高端水果市场的执着,最终导致了百果园的困境。这一故事提醒我们,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否则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今,百果园已经上市,但市场份额却不足1%。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中国的水果自由不是靠一个商业模式来实现的,消费者吃水果的选择也不需要一家连锁企业来教育。在未来的市场中,谁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