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关键时刻,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即“新国标”,于9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新规不仅标志着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的全面提升,还预示着整个行业将迎来一次深度变革。
新国标在安全性能上实现了多项关键性升级,包括对非金属材料阻燃性能的强化、塑料使用量的严格限制,以及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等核心部件防篡改设计的明确要求。这些改变从源头抓起,旨在提升电动自行车的整体安全水平。
在生产端,新国标的实施首先带来了显著影响。按照规定,自9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各大电动自行车制造企业对此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行业头部企业,如爱玛科技、新日股份等,凭借提前布局,已经顺利完成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和产品矩阵的优化。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则面临较大压力,有的甚至已经停产,等待新国标认证,旧国标产品的库存逐渐清空。
这股压力也波及了上游产业链。随着整车企业向新国标产品转型,阻燃材料、锂电系统、智能电控等核心部件的供应商也面临产品升级的需求。原有的产业链格局正在被打破,整个产业链集群正在经历深刻重塑。一位供应链人士指出,新的标准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储备、人才资源及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洗牌的速度在加快。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及合规优势,迅速完成产品切换与市场占位,而中小企业则面临成本上升、产品无法过检、目录申报困难等多重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处于淘汰边缘。根据奥维云网数据,今年上半年,电动两轮车全国内销量激增29.5%,达到3232.5万台。其中,雅迪、爱玛、台铃等品牌占据了中国电动两轮车内销市场的超50%份额,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新国标的影响不仅限于整车制造,还波及了上下游产业链。新规要求电动自行车使用塑料的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这导致整车成本上升,部分经销商预计,未来电动自行车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六七百元。这一变化促使传统塑料部件逐渐被金属及特种阻燃材料替代,给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位深圳的电动自行车塑料供应商表示,新规执行后,客户全面转向阻燃改性ABS材料,价格因此上涨。为了满足新国标要求,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改造和新原料储备。然而,新国标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如北斗定位系统、智能控制器、镁合金等领域的需求增长。
在电池领域,新国标明确要求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需通过一系列严苛测试,并强制配备电池管理系统(BMS)。这一变化推动了“铅改锂”的趋势,不少汽车动力电池巨头也开始进入这一市场。比亚迪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比亚迪推出了电动两轮、三轮车电池全系列产品,提出了“铅酸退场、铁锂新启”的口号。
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一次安全合规的升级,更是整个电动自行车产业链深刻重塑的催化剂。在这场变革中,新老玩家都在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头部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生存挑战,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随着新国标的深入实施,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中伴随的行业洗牌和产业链重塑,也将对行业内各参与者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