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罗永浩西贝“预制菜之争”:行业透明是关键,餐饮进步靠实干

   时间:2025-09-13 18:15:04 来源:无相商业趋势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风波,将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场争端源于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言论,直指西贝餐饮"几乎全用预制菜",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连锁反应。

西贝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创始人贾国龙连续三次强调"所有菜品均为现制",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品牌声誉。面对西贝的强硬态度,罗永浩发起全面反击,在24小时内连发23条微博,不仅公开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更将争议升级为行业透明度讨论,声称"此战关乎预制菜产业未来"。

这场商业对垒背后,折射出餐饮行业深层次的变革阵痛。据行业报告显示,国内连锁餐饮品牌预制菜使用率已达82%,其中中央厨房配送的标准化食材占比超过65%。从麦当劳的薯条到吉野家的牛肉饭,工业化生产模式早已渗透餐饮各领域。但消费者认知仍停留在"现炒=新鲜"的传统观念,这种认知落差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支持罗永浩的阵营多来自电商领域,他们认为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必然趋势;而餐饮从业者则集体声援西贝,强调现场加工对品质控制的重要性。这种站队现象暴露出行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效率与品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博弈从未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预制菜的界定存在明确标准:需经冷冻/冷藏储存、需二次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方属预制菜范畴。按照这个定义,西贝使用的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确实不在其列。但消费者对"预制"的担忧,本质是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那些用僵尸肉、地沟油制作的劣质料理包,才是真正的众矢之的。

在这场风波中,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表态颇具深意。他指出:"批评应着眼于改进而非摧毁,企业家需要的是建设性意见而非舆论审判。"这种声音背后,是行业领军者对健康生态的共同追求。西贝推行的明厨亮灶工程、食材溯源系统、五险一金全覆盖等举措,正在重塑餐饮业的价值标准。

数据显示,风波爆发后西贝日均营收下降200万元,但同期线上咨询量增长300%。这场争议意外成为消费者教育现场:当罗永浩的粉丝在直播间抢购预制酸菜鱼时,西贝的后厨正通过4D玻璃墙向顾客展示现炒过程。这种魔幻现实,恰是餐饮业转型期的生动写照。

行业专家指出,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分级标准。参考日本"中央厨房+现场加工"的混合模式,中国餐饮需要构建涵盖食材溯源、加工规范、冷链运输的完整体系。当消费者能通过扫码查看每道菜的"生命历程",当监管部门能实时追踪食材流向,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污名化。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在效率与品质的天平上,餐饮企业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行业规则亟待重构。当明厨亮灶成为标配,当配料表透明如水,或许那时,消费者才能真正放下对"预制"的偏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