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河系中心上下方,横亘着一对跨度达5万光年的巨型结构——费米气泡。这对由伽马射线勾勒出的“宇宙泡泡”自2010年被费米望远镜发现以来,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中。而今,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颠覆认知的异常现象:数十个直径13至91光年的冷氢云,竟在百万度高温的等离子体环境中稳定存在,宛如烤箱中未融化的雪球。
“这完全违背了物理直觉。”研究团队负责人回忆首次通过格林班克望远镜捕捉到冷氢云光谱时的场景,“在充斥着伽马射线与高速粒子的极端环境中,低温物质本应瞬间蒸发,但这些冷氢云的信号清晰得如同喧闹音乐会中的清唱。”数据显示,气泡内部温度超过百万开尔文,任何常规物质在此环境下都会被剥离电子,形成等离子态。然而,冷氢云中的氢原子却保持着完整的中性状态。
这一发现重新点燃了学界对费米气泡起源的争论。自2010年发现以来,关于气泡形成机制的主流假说包括:银河系中心黑洞SgrA*的剧烈喷流、数十颗超新星同步爆发,甚至完全不涉及黑洞的星系风作用。2019年冰立方探测器在气泡方向捕获的10个超高能中微子,更让争议达到顶峰——这些几乎不与物质作用的“幽灵粒子”,究竟是气泡内部产生的,还是恰好路过的宇宙射线?
研究突破源于一次偶然的设备调试。当团队连续三周因背景噪声干扰而一无所获时,研究生在调试中误将接收频率调低0.1GHz,冷氢云的信号突然如灯泡般显现。“这让人想起1965年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意外,”团队成员比喻道,“有时候真相就藏在参数调整的细微之处。”
通过分析氢原子能级跃迁特征,科学家计算出这些冷氢云已在气泡中存活数百万年。这一结论直接挑战了传统认知:若费米气泡真如先前推测的那样存在数千万年,低温物质根本无法在极端环境中留存至今。研究据此推断,气泡的实际年龄可能仅690万年前——与人类祖先直立行走的时间相当。
新的谜题随之浮现:冷氢云如何抵御高温侵蚀?团队构建的磁场保护模型与伽马射线观测数据冲突;假设其密度极高的解释,又无法说明为何会被星系风缓慢侵蚀。“就像试图用同一把钥匙打开两把不同的锁,”研究者坦言,“目前所有理论都存在漏洞。”
不同研究团队对此现象给出了矛盾结论。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团队认为,冷氢云是喷发时被卷入的“原始残骸”;而欧洲eROSITA卫星数据分析小组则提出,这些云团是气泡形成后重新凝结的产物。尽管观点对立,但双方均认同:银河系中心的“星系反馈”机制远比想象复杂——黑洞喷发既能摧毁恒星形成的温床,也可能将冷气体输送到远方,为新生恒星埋下种子。
目前,全球天文学家正将希望寄托于即将升空的雅典娜X射线天文台。其高精度探测器或许能揭示冷氢云的磁场结构,解开“防护罩”之谜。但研究者清醒地认识到,答案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问题:“就像当年破解费米气泡起源后,冷氢云又给我们出了新的思考题。”这些悬浮在宇宙泡泡中的冷氢云,正成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永恒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