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星医疗”)近期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申请,这一举动距离其今年6月在上海科创板IPO失败尚不足三个月,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天星医疗的港股招股书中,公司解释了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的原因:“鉴于当时的市场状况以及科创板上市审批流程的耗时较长,公司于2025年6月决定撤回上市申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PO的终止并非天星医疗主动为之。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天星医疗科创板IPO审核被终止的直接导火索是其保荐机构——中金公司的单方面撤单。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天星医疗与保荐机构在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后,保荐机构选择了主动撤回该公司的IPO申请。
保荐人单方面撤回IPO申请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今年早些时候,东方证券也单方面撤回了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板IPO申请。一位南方的私募人士表示:“这类情况愈发频繁,如果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协商无果,保荐机构可能会为了履行其‘看门人’的职责,而选择撤回发行人的IPO申请并解除保荐关系。”
此次转战港股市场,天星医疗已经更换了保荐人,聘请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作为联席保荐人。天星医疗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产品线涵盖了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手术工具等多个方面。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天星医疗的收入达到了3.2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7.13%和67.02%。
即便价格大幅下跌,天星医疗的产品毛利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植入物的毛利率达到了72.4%,同比仅下滑了6.6个百分点。天星医疗二度冲刺IPO能否成功叩响港交所的大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天星医疗的此次IPO之旅能否顺利,不仅关乎公司自身的发展,也将为市场提供一个观察保荐机构角色与责任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