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四五”收官:司法部多举措护航民营经济 涉企检查将统一追踪

   时间:2025-09-08 22:02:44 来源:时代周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十四五”规划收官阶段,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的发展步伐持续加快。9月8日,国新办召开专题发布会,司法部部长贺荣系统介绍了五年来法治建设与司法行政工作对民营经济的护航成效。从立法突破到执法规范,再到纠纷化解机制创新,一系列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成为五年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这部法律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系统规定了企业权益保障、政策支持、产权保护等核心内容。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出台的25条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司法保障措施,涵盖平等对待、规范经营引导、公正司法机制等五大领域。司法部副部长李明征指出,法律通过制度设计回应了企业最关切的“发展保障、产权稳定、政策落地”三大核心诉求,相当于为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针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司法部构建了动态立法响应机制。李明征透露,部门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通过“小快灵”立法模式快速填补制度空白。例如,《国际邮轮靠港补给规定》仅用数月完成起草审查,有效解决了邮轮经济中的政策梗阻。与此同时,司法部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法规清理行动,对600余部现行法规进行全面检视,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旧规,并通过立法解释统一新兴领域的执行标准。备案审查制度的强化更确保了法规规章的全国一致性,2021年以来累计审查1万余件地方部门规章,实现全覆盖监管。

在执法层面,规范罚款实施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介绍,通过推行“综合查一次”“非现场检查”等创新模式,将多部门检查项目整合为“一次性”执法,既提升监管效率又减少企业负担。全国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中,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全面落实,配合信息化手段实现执法全程留痕。正在建设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信息平台,将进一步统一登记追踪各类执法行为,防止随意性执法。

纠纷化解机制的多元化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高效的维权通道。司法部副部长吴言军披露,全国调解组织年均处理纠纷1600万件,成功率超95%,其中商事纠纷占比显著提升。正在制定的《商事调解条例》将重点规范跨境贸易、平台经济等领域的争议解决。目前,全国已形成覆盖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2.8万个调解组织网络,3.9万个司法所实现乡镇全覆盖。在跨境电商纠纷中,仲裁因其国际认可度成为首选;合同签订环节,公证则通过风险前置防控减少纠纷发生。仲裁、调解、公证与诉讼构成的立体化解纷体系,正逐步替代传统诉讼的主导地位。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持续巩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的城镇就业,外贸占比达55.5%。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支持措施从政策层面上升为法律保障,这种系统性制度安排不仅稳定了市场预期,更通过明确长期承诺增强了企业家的投资信心。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正从“政策依赖”转向“制度驱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