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3岁的何享健再次出现在资本市场聚光灯下时,这位以"穿西装的刘备"闻名的企业家,正用安得智联的港股IPO计划书写着新的商业传奇。这位在1968年带着23名村民、5000元启动资金在铁皮棚里创业的顺德商人,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家电、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的商业帝国,而安得智联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其掌控的第10家上市公司。
从塑料生产组到全球家电巨头,何享健的商业版图扩张始终与时代同频。1980年,当全国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时,他已捕捉到家用风扇的市场机遇,带领团队研制出首台金属台扇。四年后,他又果断押注空调产业,引入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空调设备厂。1993年,美的作为中国首家改制上市的乡镇企业登陆深交所,这记资本市场的"响炮"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现代化的里程碑。
2012年,70岁的何享健做出惊人之举——将董事长帅印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这个被外界解读为"权力交接"的决策,实则是何享健对现代企业治理的深刻理解。他保留控股股东身份却退居幕后,这种"退而不休"的智慧,在十二年后美的集团A+H股架构落地时得到完美验证。2024年美的港交所上市募资310亿港元,何享健家族的资本棋局已从单一家电制造延伸至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
作为何享健商业版图中的关键拼图,安得智联的上市之路充满戏剧性。这家脱胎于美的内部物流部门的公司,自2000年成立后经历了三次IPO尝试:2009年因关联交易占比过高折戟创业板,2013年随母公司整体上市计划搁置,直到2023年才重启分拆上市进程。今年4月转战港交所的决定,既是对A股估值体系的突破,更是其从家电配套服务商向智慧物流科技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这家物流新贵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41.73亿元增至186.63亿元,净利润从2.15亿元提升至3.80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突破108.85亿元,同比增长20.2%。但数字背后,对美的集团的依赖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通过引入海信等战略投资者将关联交易比例降至36%,但2025年上半年美的仍贡献其40.4%的收入。
这种客户集中度风险,在Pre-IPO融资中显现出微妙变化。当海信集团以领投方身份注入19亿元时,这场家电行业"宿敌"的资本联姻,既是对安得智联市场价值的认可,也是其突破母公司依赖的重要信号。目前,安得智联已构建起覆盖全国100%乡镇的物流网络,管理仓储面积超1100万平方米,可调派车辆运力达58.6万辆,服务企业客户超过9000家。
但挑战远未结束。与京东物流、菜鸟网络等头部企业相比,安得智联7%左右的毛利率显得竞争力不足。在物流行业智能化、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1+3"全链路物流模式虽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端的覆盖,但在国际网络布局、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需加大投入。港股市场对科技物流企业的高估值预期,与安得智联当前的盈利质量形成微妙张力。
管理团队的独立性争议同样不容忽视。尽管Pre-IPO融资后美的持股比例降至52.94%,但董事会成员多数仍具有美的背景。这种人事结构在展现企业连续性的同时,也可能影响资本市场对其独立运营能力的判断。如何在家电行业之外开辟新战场,证明自身具备独立成长基因,将成为安得智联冲击港股的关键考题。
从铁皮棚里的塑料作坊到掌控近6640亿元市值的资本帝国,何享健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诠释了企业家的创新与坚守。安得智联的IPO进程,不仅是这位83岁企业家个人传奇的延续,更是中国民营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生动注脚。当敲钟声再次响起时,市场期待的不仅是一个物流巨头的诞生,更是一个关于企业家精神永续传承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