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为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绘制了系统性蓝图。该文件提出分阶段推进能源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明确到2027年初步构建融合创新体系,到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达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正式迈入智能革命新阶段。
当前,能源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负责人指出,能源领域具备数据质量高、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电力、油气、煤炭等行业已率先在资源勘探、生产运维等环节应用专业大模型。然而,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薄弱、电算供需逆向分布等问题仍制约发展。例如,核电站安全决策、电网实时调度等核心场景对决策容错率要求极高,现有大模型的“黑箱”特性与潜在幻觉风险导致其难以满足行业级可靠性标准。
针对技术瓶颈,文件提出三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方向:一是构建高质量能源数据集,破解数据孤岛问题;二是建立算力电力深度融合机制,优化算电协同发展;三是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软件深度融合,提升模型基础能力。通过系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基础支撑体系,为智能化转型提供底层保障。
在应用场景部署上,文件系统规划了电网、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及能源新业态八大领域,明确37项重点任务。其中,电网领域聚焦电力供需预测、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生成等场景;能源新业态则重点推进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资源应用。油气、煤炭方向各布局6项和5项任务,涵盖智能勘探、生产优化等环节,形成全产业链覆盖的智能化格局。
为加速技术落地,文件提出到2027年实现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重点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可复制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场景赋能路径。同时,培育一批研发创新平台,制定百项技术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至2030年,将形成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政策引导机制,确保技术发展高效有序。
在成果转化层面,国家能源局将遴选高价值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创新联盟。通过建设行业级测试平台,协同企业自主研发大模型,避免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例如,在新型储能协同调度、可再生能源制氢工艺优化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展现显著增效潜力,推动能源系统向绿色、经济、安全方向升级。
此次政策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行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驱动的跨越式转型。随着算力电力协同机制完善、跨领域技术突破,能源革命的智能篇章正全面展开,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核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