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外滩大会“机器人+”吸睛,具身智能“小脑”渐熟“大脑”竞赛启幕‍

   时间:2025-09-13 04:00:54 来源:华夏时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上海举办的外滩大会上,机器人小镇成为最受关注的展区之一。这里聚集了多家科技企业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它们不仅能完成复杂的物理操作,还展现出与人类互动的智能化水平。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在发言中提出一个大胆预测:“未来或许不再需要独立的应用程序,智能体将直接完成所有任务。”这一观点引发了业界对机器人技术发展路径的热烈讨论。

在展区现场,开普勒公司推出的“蓝领人形机器人”开普勒k2大黄蜂格外引人注目。这款身高1.75米、体重75公斤的机器人,双臂协同作业时可轻松搬运30公斤重物。目前该机型已在物料搬运、样品处理等工业场景进行测试,其稳定性与负载能力得到初步验证。四川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贡嘎一号”四代机则展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这款超轻量级机器人能根据指令自主完成取饮料并递送的任务,其空间感知与路径规划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带来的R1机器人厨师成为展区焦点。这款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操作台上的食材与厨具,从取菜、烹饪到清洁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R1通过视觉识别与机械臂控制的协同,可精准完成各类烹饪动作。公开资料显示,灵波科技作为蚂蚁集团具身智能业务的核心载体,成立不到一年已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以驱动系统为例,在今年4月举行的亦庄马拉松赛事中,超过半数的参赛机器人采用南京因克斯电机,显示出关键零部件的标准化趋势。但不同企业仍在探索差异化技术路径:宇树科技侧重运动性能优化,智元机器人则强化上半身操作精度,这种技术分野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尽管单台机器人性能显著提升,但产业化进程仍面临重大挑战。青心意创公司负责人透露,其今年销售的近50台机器人主要用于高校研发与导览服务,工业领域应用仍处试验阶段。“在分解操作等精细任务中,机器人成功率约90%-95%,但工业生产对零差错的要求使其难以大规模部署。”这种现状印证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观点:AI赋能实体经济的规模化应用尚未到来。

技术瓶颈的核心在于智能“大脑”的发育不足。清华大学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许华哲指出,机器人数据采集面临独特挑战:“不同于二维的语言图像数据,三维物理交互数据的获取成本高昂,且需要验证其对AI训练的有效性。”星海图采用“滚雪球式”数据采集策略,通过AI工程师持续反馈优化数据质量,这种模式虽能提升数据利用率,但也反映出行业整体的数据积累困境。

资本市场的热情与产业现实的落差形成鲜明对比。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23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相继公布IPO计划,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的中标更彰显市场热度。但财务数据揭示另一面:港股上市公司优必选上半年营收6.21亿元的同时亏损4.39亿元,越疆科技也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能否持续引发行业深思。

面对量产挑战,部分企业仍在探索突破路径。优必选创始人周剑透露,公司今年计划交付超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产能目标达1000台。但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部分零部件仍需手工组装,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建立。许华哲将此比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早期阶段:“上市只是资本市场的里程碑,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能比自动驾驶更漫长,需要以数十年为周期进行技术迭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